能源

生态环境部:以科技手段提高生态保护修复能力

2024年05月30日 | 查看: 57223

  “新技术可自动识别动物的数量、种类,生态监测技术实现了由传统人为观测向技术捕捉的转变。”29日,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表示,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体系,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开展监测和针对性评估,既要用好常规生态监测方法和手段,又要用好现代化遥感监测手段,不断提高主动发现问题的监测能力。

  张玉军说,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环境部形成了“五年一次全国、每年一批重点区域”的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机制,针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开展生态环境成效评估;充分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用,公开曝光109个涉及生态破坏的典型案例;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共发现并查处5000多个生态破坏重点问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已达99.1%,实现了人为干扰数量和面积明显“双下降”,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

生态环境部:以科技手段提高生态保护修复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生物多样性智慧化监测监管方面,我国各地已经建立了数字监管系统,研发了物种自动识别系统等,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监测评估水平大幅提升。比如,江苏省建成了全国首个高速公路生物多样性鸟类观测站,4个月累计观测到鸟类约68万只;内蒙古自治区率先构建覆盖全区所有生态系统的“一站多点”式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

  “我们还将加大重要生态空间生态破坏问题查处力度。”张玉军说,通过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人为活动遥感监测,不断提升主动发现人为破坏活动的遥感监测能力;加大秦岭、荒漠化地区生态监督,建立“监控发现—移交查处—督促整改—上报销号”常态化监管工作机制,实现生态破坏问题闭环管理。(记者李禾)

生态环境部:以科技手段提高生态保护修复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纠错】 【责任编辑:刘佳】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 新华全媒头条丨外资车企在华持续增资扩产
      • 新华全媒+丨为仪器仪表“穿上”智能相机的科技创业者
      • 乡村行·看振兴丨记者手记:“雁”聚三河湖
      • 新华每日电讯丨首都公安用心打造“少年警务”
      • 港澳连线丨“盛事经济”活动云集展现香港独有魅力
      • 新华视点丨APP自动续费的“坑”为何总填不平?
      • 追光丨那个曾感动世界的独臂篮球少年,梦还在吗?
      • 小小讲解员为何“一讲成名”?
      • 穿越中国新坐标 看“夸父”逐梦

              推荐阅读:

              新华社权威快报|9月进出口规模创年内单月新高

              中国移动联合多家央企重磅发布“九天·众擎基座大模型”

              从白云山下的“两口大锅”开始改革开放 广药集团冲刺世界500强

              王伟中主持深圳市委常委会 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李玉妹主持召开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

              广东:纳税人因“山竹”遭受损失可享减免税优惠

              广东品牌成果展亮点纷呈:看机械臂打鼓 品海丝文化佳肴

              广东27所监狱统一举行开放日 3000余人受邀观摩

              走向深海加速下乡 风电开启新增长空间

              北大荒集团秋收生产告捷 预计粮食总产超450亿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