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生态环境部:以科技手段提高生态保护修复能力

2024年05月30日 | 查看: 57248

  “新技术可自动识别动物的数量、种类,生态监测技术实现了由传统人为观测向技术捕捉的转变。”29日,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表示,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体系,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开展监测和针对性评估,既要用好常规生态监测方法和手段,又要用好现代化遥感监测手段,不断提高主动发现问题的监测能力。

  张玉军说,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环境部形成了“五年一次全国、每年一批重点区域”的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机制,针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开展生态环境成效评估;充分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用,公开曝光109个涉及生态破坏的典型案例;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共发现并查处5000多个生态破坏重点问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已达99.1%,实现了人为干扰数量和面积明显“双下降”,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

生态环境部:以科技手段提高生态保护修复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生物多样性智慧化监测监管方面,我国各地已经建立了数字监管系统,研发了物种自动识别系统等,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监测评估水平大幅提升。比如,江苏省建成了全国首个高速公路生物多样性鸟类观测站,4个月累计观测到鸟类约68万只;内蒙古自治区率先构建覆盖全区所有生态系统的“一站多点”式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

  “我们还将加大重要生态空间生态破坏问题查处力度。”张玉军说,通过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人为活动遥感监测,不断提升主动发现人为破坏活动的遥感监测能力;加大秦岭、荒漠化地区生态监督,建立“监控发现—移交查处—督促整改—上报销号”常态化监管工作机制,实现生态破坏问题闭环管理。(记者李禾)

生态环境部:以科技手段提高生态保护修复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纠错】 【责任编辑:刘佳】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 新华全媒头条丨外资车企在华持续增资扩产
      • 新华全媒+丨为仪器仪表“穿上”智能相机的科技创业者
      • 乡村行·看振兴丨记者手记:“雁”聚三河湖
      • 新华每日电讯丨首都公安用心打造“少年警务”
      • 港澳连线丨“盛事经济”活动云集展现香港独有魅力
      • 新华视点丨APP自动续费的“坑”为何总填不平?
      • 追光丨那个曾感动世界的独臂篮球少年,梦还在吗?
      • 小小讲解员为何“一讲成名”?
      • 穿越中国新坐标 看“夸父”逐梦

              推荐阅读:

              中国移动启动算网大脑“天穹”全网试商用

              乱花渐欲迷人眼,总有一款家具适合你——23届胜芳国际家具展前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新公寓”民宿托管装修一站式 轻松实现民宿梦

              新华全媒+|开放 包容——境外采购商眼中的广交会

              隆基绿能李振国:“绿电”+“绿氢”助力亚太地区加速能源转型

              农业农村部: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中央汇金公司公告:买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启动年度优秀案例征集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经营机构范围扩大

              聚焦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