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世界化工看中国丨全球化工行业正处于“蝶变”期 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黄永章:变革是核心

2025年07月14日 | 查看: 37487

  新华网北京7月14日电(石海平)“当前,全球化工行业正处于关键的‘蝶变’期。”7月14日,2025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WCCE 12& APCChE 2025)在北京拉开帷幕,中国石油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总裁黄永章在会议期间向新华网表示。

世界化工看中国丨全球化工行业正处于“蝶变”期 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黄永章:变革是核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迎接全球挑战的化学工程范式变革”。黄永章表示,“范式变革”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思维方式、技术逻辑和产业形态的根本重构,以“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实现变革。

 本次大会既是全球化学工业的纽带,也是展现中国的重要窗口

  问:作为本次大会主席单位,您如何定位本次大会对于全球化工领域的意义?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将对中国化工行业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

世界化工看中国丨全球化工行业正处于“蝶变”期 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黄永章:变革是核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答:当前,全球化工行业正处于关键的“蝶变”期,面临着诸多挑战,行业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产业链和供应链加速重构,能源转型加快演进,气候变化驱动绿色低碳发展。本次大会将有来自全球的顶尖科学家共享前沿技术与开创性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传统化工产业如何适应新的需求转型升级,如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如何以创新的发展范式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如何培养适应产业变革的新一代化工工程师等。本次大会将是全球化学工业学术引领、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和投资发展的一条纽带,也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会议首次落地北京,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化学工程行业发展的高度认可,彰显了北京作为国际交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全球影响力。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技术先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跻身世界化工大国行列,产值世界第一,占世界化工总产值超过40%;基础产品产能世界领先,中高端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园区化、基地化进程加快,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明显增强;国内市场环境日益开放,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通过本次大会,我国企业能够更加深入系统了解到全球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应对复杂挑战、加快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参考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必将促进国际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为共同塑造化学工业的美好未来,推动构建可持续、更开放、更融合的世界贡献力量。

世界化工看中国丨全球化工行业正处于“蝶变”期 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黄永章:变革是核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化学工程“范式变革”的路径选择

  问:本次大会以“迎接全球挑战的化学工程范式变革”为主题,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化工行业如何“迎接全球挑战的化学工程范式变革”?

  答:关于这次大会主题的内涵,核心是变革。“范式变革”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思维方式、技术逻辑和产业形态的根本重构,以“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实现变革。主要体现在:

  “立”新质生产力:核心是构建以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高端化为特征的新范式。深度融合数字化、生物技术、先进材料等前沿科技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过程近零排放、产品高值循环。本质上,这是一场驱动产业价值链从“燃料型”向“材料型”、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跃迁的系统性革命。从能源结构上看,通过发展分布式光伏+储能配套化工园区,推动“绿电直供”模式,降低绿氢成本。从材料发展上看,通过扩大生物基材料(如可持续航空燃料)、高端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医用聚合物)占比,从“大宗通用”转向“专精特新”。从低碳经济上看,通过推广化学回收技术,例如废塑料制单体再聚合,实现“油井到再生工厂”的全周期替代。

  “破”传统路径依赖:即打破以化石能源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线性发展模式。化工行业需从源头上重构技术体系,例如:从依赖石油基原料转向绿电制氢、生物质、CO2资源化等多元化低碳原料;从高能耗分离工艺转向高效催化、膜技术、电化学合成等低排放过程;从盲目试错法研发模式转向理论模拟和AI指导下的理性设计与实验融合的新研发范式。

  关于大会主题的外延,重在协同生态。化学工程范式变革中的 “联”与“共”,本质上是通过全球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与产业链命运体的利益整合,将分散的国家、企业、技术要素转化为应对全球挑战的统一力量。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推动化学工程在资源短缺、气候危机等全球性挑战中完成范式升级,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联”是“联合”全球治理体系:范式变革绝非闭门造车。它要求行业积极融入并塑造全球气候治理(如碳边境机制CBAM)、绿色金融规则、技术标准体系(如ISO碳核算)。挑战是全球性的,解决方案也必须是跨国协作的产物。

  “共”是产业链命运“共同”体:变革需贯穿“资源—生产—消费—回收”全链条。这意味着上游能源企业、化工制造商、下游用户乃至废弃物处理商需结成创新与责任共同体,共同应对供应链碳足迹追溯、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等系统性问题。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石油作为一家综合性能源化工企业,正通过“四轮驱动”迎接这场范式变革。

  一是能源结构转型驱动化石能源清洁化。中国石油全面推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多能互补新格局,打造“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公司,持续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国内天然气产量在公司国内油气当量产量中占比升持续提升;持续拓展新能源业务,加快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二是产业链价值升级驱动“减油增化”和“特色高端”。我们正全力推动炼化转型升级与新材料的协同发展,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布局废塑料化学循环、CO2资源化利用等,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绿色低碳的炼化和新材料产品。

  三是科技与智能化赋能驱动行业发展模式变革。中国石油大力实施“数智石油”战略举措,建成了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大力推动“传统产业+AI”和“AI+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完善能源与化工行业人工智能发展生态,努力打造“人工智能+”一流企业。

  四是开放协同治理驱动全球可持续生态构建。主动对接国际规则和标准,促进技术共享、标准互认,提升产品国际绿色竞争力,加速全球范式变革进程。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与全球同仁一道,致力于成为可靠能源和化工产品供应者,成为新材料与清洁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为应对全球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问:在本次大会上,贵公司带来哪些新技术和新产品?他们有哪些特色?

  答:中国石油紧紧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围绕产业链积极部署创新链,依靠创新链努力提升价值链,持续推动炼化新材料业务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着力构建“炼、化、生、精、材”业务布局。

  炼油方面,我们开发了催化裂化/催化裂解、汽柴油加氢、加氢裂化等系列炼油催化剂及工艺技术,在国内外170余套工业装置成功应用,同时具有石蜡、沥青、针状焦、船燃等特色产品生产系列技术。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加持下,建成的世界级炼化基地广东石化,是首家采用工业互联网技术构建的云原生智能工厂,实现了生产运行智能管控、能源优化与碳排管控、设备智能化检测、炼化全域数据治理与应用等。

  化工品生产方面,我们将展示自主开发的乙烷裂解制乙烯成套技术和超大型乙烯技术。乙烷裂解制乙烯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长庆和塔里木两个国家首批乙烷制乙烯示范工程,示范引领了国内天然气资源高附加值综合利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超大型乙烯技术,包括大型裂解炉、乙烯分离工艺/工程等系列技术应用于广东石化乙烯装置等,三机全部采用国产设备,系列裂解炉乙烯收率、热效率、运行周期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开发了1-辛烯合成系列成套技术,以及全球首创的1-丁烯/1-己烯灵活切换技术,并成功实现工业应用。

  生物化工方面,我们开发了生物航煤生产技术,可利用如地沟油等劣质油脂生产可持续清洁燃料,助力航空业绿色低碳转型;具备开展生物船燃资质条件和能力,并获得ISCC(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资质认证,能够独立供应和加注生物质船燃;生物质天然气制绿色甲醇装置获得ISCC认证,成为国内首个通过ISCC认证的生物质天然气制绿色甲醇装置;拥有亚洲单体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生物质能源基地。

  精细化工方面,我们开发了聚丙烯酰胺、石油磺酸盐、烷基苯和钻井液基础液等1200余个油田化学品;300余个牌号、应用于主要炼油过程以及茂金属聚烯烃等化工过程的催化剂;拥有国内最大的环烷基润滑油生产基地,在全国高档润滑油市场占比达到70%。表面活性剂、特种油、特种蜡、电子化学品、特种沥青等生产技术,广泛应用于洗涤剂、化妆品、纺织、涂料、包装、皮革、塑料、食品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新材料方面,我们开发的主要应用于新能源车胎的双端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技术,使整车续航提升10%以上,较普通轮胎刹车距离缩短了7-10m,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安全性能。大会上将重点展示高性能合成橡胶、高端工程塑料、特种纤维、高端炭材料等。

  绿色低碳方面,我们积极推进CO2捕集和利用,开发低浓度二氧化碳捕集成套技术,攻克炼化行业低浓度CO2捕集技术瓶颈,形成全流程创新方案,兼具高效、低成本、长周期稳定优势,填补国内混凝土塔及超重力解吸技术空白,为炼化低碳转型提供可推广路径。

  构建全球化工命运共同体

  问:中国化工行业将通过本次大会向国际传递哪些积极信号?如何利用国际合作来实现我国化工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中国石油在国际化和国际合作方面进行哪些实践?

  答:通过本次大会,将向国际社会进一步展示:一是我国化工行业取得的发展成果。我国化学工业已走过百年历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化工产业体系。

  二是中国石油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和互利共赢的战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在能源、基础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我们愿始终坚持开发合作和互利共赢的战略,共同构建全球创新网络,维护全球化工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高效运行。

  三是联合全球力量共同应对行业挑战的决心。通过本次大会,充分展示中国化工行业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的承诺和行动,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为全球化工行业的技术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推动国际化工领域深度交流与融合创新,助力构建全球化工命运共同体。

  利用国际合作实现我国化工行业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方式可以采取技术合作、资源互补共享、产业协同优化、人才交流培养等方式。

  技术合作上,我们愿与国际上化工技术领先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等,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联合攻关,共同推动化工技术的创新。

  资源互补共享上,愿与各国各界,通过多种方式共享实验设备、数据资源、科研成果等,共同推动化工技术的进步。

  产业协同优化上,持续优化布局全球产业链,与国际化工企业开展产业配套合作,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共同推动化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人才交流培养上,欢迎国内外化工领域的高端人才、专家学者到我们企业工作、交流或开展合作研究,也鼓励公司人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技术研讨会、行业展会等活动,共同推动国内化工人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中国石油炼化和新材料领域在国际化和国际合作方面,一是通过引智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培育创新动力。积极与国际知名石油和化工公司、研发机构等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及颠覆性科技合作及交流。比如我们加入了国际合成橡胶生产商协会等国际组织,积极组织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持续参加WPC大会、AFPM年会、欧洲炼油技术年会、ASTM和ISO国际标准会议等重要的国际会议。

  二是拓展海外市场,助力国际化水平提升。组织技术团队,深入“一带一路”沿线进行技术交流与技术服务,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大力拓展炼化技术和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应用推广,研发的催化剂在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多家炼厂成功应用,并通过美国雪佛龙、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国际石油公司催化剂供应商资格认证。

  促进青年化工科学家成长

  问:青年人才培养是大会的目标之一。全球能源转型对人才的需求激增,您认为如何更好促进青年科学家成长? 您如何看待我国化工行业的青年人才培养?您最想对青年科学家说的话是什么?

  答: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促进青年化工科学家成长,需要从培养模式、科研生态、实践平台、国际交流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的支持体系。

  在培养机制创新方面,针对新兴专业、交叉学科快速发展的实际,建立跨学科交叉培养项目。持续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帮助青年科学家明确科研攻关目标,增强科研针对性实效性。

  在优化科研生态方面,进一步完善基础科研成果评价与应用转化激励机制,鼓励原创性探索。另外,持续健全科研容错机制,为青年科学家扫除后顾之忧。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坚持建设产业界—学术界联合实验室,推动“研、产、用”紧密结合。在强化国际交流方面,为青年科学家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参与国际会议,畅通研学通道。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化工青年人才培养已经形成特色体系,取得了显著进步。

  一是我国化工青年人才规模庞大,每年培养的化工类毕业生人数全球领先。

  二是“新工科”建设成效显现,多所高校开设智能化工等新兴专业。

  三是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规模持续扩大,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四是化工企业建立新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积极推动企业青年人才培养与成果应用。

  在化工范式变革的关键时期,和青年科学家分享三点。一是做国家需要的使命科研。心怀国家、志存高远,树立“使命式科研”理念,将个人追求与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二是在交叉融合中探索化工新边界。敢于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在融合创新中开辟新领域。三是以全球视野争做科技创新先锋。主动参与国际对话,博采众长、锐意创新,积极展现中国青年的创新智慧。

 我国化工行业未来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问:当前全球化工行业加速向绿色化学转型,这对我国化工行业带来哪些启示?在您看来,我国化工行业未来将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答:基础化工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的能源依赖型产业,而我国资源禀赋特点、新能源稳定供应形势决定了我国化工行业用能短期内仍将以化石燃料为主。在全球化工行业加速向绿色化学转型的趋势下,发展绿色化工势在必行。

  一是制定和完善化工行业不同领域碳达峰规划的行动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稳妥推进。优化以产能规模为衡量标准的调控方式,将能耗和环保评价标准与税费征收相结合,通过市场化手段淘汰低效产能。

  二是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及技术进步,解决新能源波动性与化工装置稳定用能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绿电消纳和化工行业的绿色发展难题,加大对生物制造、CO2驱油、电气化替代等低碳技术应用的扶持力度,对CO2化工利用等项目,进一步科学评估其减碳有效性。

  三是积极探索跨区域、领域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模式,形成企业、园区、基地、区域等互动发展,区内区外双循环。

  我国化工行业未来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一是抓好转型发展顶层设计,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好当前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和安全发展问题,加速数字化转型,推动“两化”融合发展。

  二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应依据自身优势发挥好不同创新主体作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协调联动推进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构建国际化学化工治理新秩序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索炜】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 新华全媒头条丨“西夏陵”成功申遗综述
      • 党旗飘扬丨“硕士猪倌”变乡村振兴“领头雁”
      • 新华全媒+丨多部门整治旅游强迫购物 明确重点环节和区域
      • 新华每日电讯丨看东海小城浙江温岭与阳光的奇妙反应
      • 经济参考报丨为意念装上“臂膀” 脑机接口助力“心想”到“事成”
      • 追光丨卫冕亚洲杯?中国女篮有三道题待解
      • 全球连线丨寻味北纬42度的“雪味”夏天
      • 守榕城绿意 续榕树记忆
      • “90后”主播的景德镇创业路

              推荐阅读:

              十三年如一日,胜芳家具,行业健康发展的风向标

              港珠澳大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在珠海举行 林少春观摩演练并讲话

              傅华参观广东省网络安全博览会:共同构筑网络安全屏障

              湛江坡头交警联合相关单位开展中秋国庆节前安全排查

              三明尤溪:启用馈线自动化技术 电网实现“秒级自愈”

              港华集团华北区域“登泰山 保平安”系列活动落幕

              苹果、短纤、纯碱等6个期权品种今天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

              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共绘“一带一路”发展新画卷

              截至9月底 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7.9亿千瓦

              今年前9个月我国人民币跨境收付38.9万亿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