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3日电(张昊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发展,黄河流域面临着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等多重挑战。202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行动指南。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上游地区重点关注水源涵养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中游地区面临水土流失治理、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的挑战,下游地区则需重点解决入海河流总氮和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问题。只有因地制宜施以对策,采取差异化保护策略,并通过科技手段推动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才能做到真正有效治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力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黄河中心”)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为主要依托单位,联合黄河流域九省(区)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系统等科研单位,通过科技创新解决流域内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并在沿黄九省(区)32个城市开展“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工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落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河流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科技赋能与协同治理,正在让黄河流域逐步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的美好愿景。近日,黄河中心举办黄河联合研究“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九省(区)技术成果交流会。面对黄河治理的诸多挑战,沿黄九省(区)驻点单位积极采取行动,分享了科技帮扶的标志性成果与典型案例,展现了科技创新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富有成效。青海西宁市针对湟水河枯水期氨氮、总磷超标问题,排查整治排污口,积极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网改造,推进再生水利用,湟水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内蒙古包头市雨污分流与生态扩容多措并举,四道沙河在消劣的基础上实现水质稳步提升。山西省通过制定省级地方标准和技术指南,研发专项技术,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落地达效。甘肃省构建黄河上游预防控体系平台,实现水环境风险从单一监测展示到全过程预警控制。
——水资源短缺得到有效应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创新再生水利用循环模式,提升再生水利用率,缓解了水资源匮乏问题。河南省通过推动污水处理厂深度脱氮与资源化利用,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与风险防控,为流域水资源安全保障提供了实践样本。
——生态保护修复效果显著。四川省通过实施黄河流域高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使若尔盖花湖湿地水域面积扩大30%,黑颈鹤种群数量恢复至历史高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通过煤矿矿山生态修复和煤矸石综合利用,显著提升了植被覆盖率,实现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双赢。陕西省构建秦岭生态状况综合监管系统,以信息化手段助力秦岭生态保护。山东省支撑发布《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研发应用石油污染土壤生物炭联合微生物修复技术,助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
黄河中心运用科技创新的力量,结合精准的技术管理措施,努力探索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黄河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同时驻点团队积极服务地方管理,形成“形势分析-问题识别-精准溯源-系统治理”全链条水质保障技术模式,建立黄河流域水生态监测评价技术方法,立项发布标准7项,形成省部级以上采纳建议16项,推动地方立项科研项目25项,显著提升地方黄河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为持续构筑黄河生态安全提供科学决策。
“保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大计,唯有群策群力、久久为功,才能让母亲河永远奔腾不息。”黄河中心副主任宋永会说。从上游的生态守护到中游的污染攻坚,再到下游的入海安澜,黄河中心正通过科技创新、精准施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共筑大河安澜。
【纠错】 【责任编辑:刘佳】-
新华全媒头条丨从“广西三月三”看传统节庆激发新活力
- 新华视点丨面对“小长假”旅游需求释放,各地如何发力?
- 新华全媒+丨北京何以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独角兽第一城”?
- 我在现场丨每一次出发抵达,都是对生命的敬畏
- 追光丨山水为幕、运动成诗,跟着201场赛事旅行是啥体验
- 经济参考报丨险企聚焦“由量到质”转变
- 新华调查丨轻松月入十万元?揭秘“养老规划师”招聘乱象
-
雄安talk丨见证“足球自由”
-
中国童书“出海记”
推荐阅读: